2014年8月3日星期日

故鄉(1)失去根的人


   奧克蘭的冬日,雖然沒有傲雪凌霜,沒有冷冽的寒風刺骨,但是陰霾加上潮溼加上寒氣逼人,還是覺得冷颼颼挺不舒服的。隔著雕鏤的窗往外看,萬物也像蟄伏潛藏似的,没有一絲絲生氣。窩在沙發椅上,看小說,喝咖啡,似乎是冬日裏家中最好的享受。

    無意間發現一本史蒂芬.茨威格(Stefan Zweig )的長篇小說-愛與同情。我怎麼會有這本藏書,我自己都記不得了,但是卻非常興奮,因為我正在看他的另一本書-昨日的世界。這位一輩子以自由思想做為精神園地的奧地利作家,以細膩深入的文筆,巧妙妥貼的描述風起雲湧的戰爭,他闡明內心的失望與批判,還有當時他所認識的作家與藝術家的遭遇,悲切地面對蠻橫政治的壓迫,並緬懷過去太平時日的自由與和平。他一生追求自由卻在惶恐中度過,最後,他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三年,也就是一九四二年,與妻子在巴西的寓所服毒自殺。這本書是他以第一人稱敘述,是一部他自殺前不久的作品,也是他的自傳。
    初看此書時,就非常震撼,因為我們的上一代人,也有同樣的命運,同樣遭受到無情烽火的迫害。許許多多的人,家破人亡,妻離子散,無端端的慘遭戰爭的殺戮。在那分崩離析的洪流中,多少人的命運被改變,多少人還在過去慘痛的陰影下苟延殘喘,如今還存活下來的長者,如果憶起往事,相信內心依舊無比的傷痛。
    他身為猶太人、作家、人道主義者、和平主義者,最能寫出自身深刻的感受。他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家園,連自由的意志都被剝奪,失去了奧地利的身份,被禁止用自己的母語寫作,過去的作品也列入被燒毀的黑名單中,專制的政權硬生生地拆毀了他努力的一切,逼使他走進一個"我不知該奔向何方"的境地。地圖上找不到他出生的帝國-哈布斯堡王朝。家?巴特的家?薩爾茨堡的家?還是維也納父母的家?生活?那些時段的生活?是一戰前的生活?還是二戰前的生活?還是後來的生活?
   在我們古老的社會裏,一般人也如同作者故鄉的人們,幾乎是生於斯,長於斯,老於斯,一代接著一代,勤奮努力的生活,沒有人願意離開自己的土地,離開自己的家園,外面的世界對於他們並無多大的意義,長年在那塊土地生息的人們,擔心的只是洪水、乾旱、蟲災、瘟疫,除此,只要能平順的過日子,大家也就不會有太多的奢求。順天知命,安貧樂道,好像是老祖宗的生存法則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